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劝学篇 其十二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
扶风曹喜,建初称善(《书断中》,《法书要录》八,黑池编一,又七。)
四体书势 其二 篆书 西晋 · 卫恒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者也。
平王东迁,诸侯力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罢不合秦文者。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
或曰下土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小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
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
或曰,所定乃隶字也。
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
一曰古文,孔氏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三曰篆书,秦篆书也。
四曰佐书,即隶书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
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可得而论也。
秦时李斯号为二篆,诸山及铜人铭皆书也。
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
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
太和中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书也。
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
作《篆势》曰:「鸟遗迹,皇颉循。
圣作则,制斯文。
体有六,篆为真。
形要妙,巧入神。
或龟文(当有缺文。)
(缺)列,栉比龙鳞;
纾体放尾,长短复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蕴;
扬波振敝手,鹰跱鸟震;
延颈胁翼,势似陵云。
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
似水露绿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
杳杪邪趣,不方不员;
若行若飞,跂跂翩翩。
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骆驿迁延;
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郤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
喜文德之弘懿,愠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頫仰,举大略而论旃(《晋书·卫瓘附传》,《魏志·刘劭传》注引《文章叙录》,又《蔡中郎集》,又《水经注·河水四》,又《艺文类聚》七十四、《初学记》二十一、《御览》七百四十九引蔡邕《篆势》。)」。
条疏古来能书人名启 南齐 · 王僧虔
 出处:全齐文卷八
僧虔启,昨奉敕须古来能书人名,臣所知局狭,不辨广悉,辄条疏上呈羊欣所撰录一卷。
寻案未得,续更呈闻。
谨启。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
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
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
始皇善之,出为御史
名书曰隶书
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
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
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
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犹传于世。
篆者师焉。
杜陵陈遵后汉人,不知其官。
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为陈惊座。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
作八分楷法。
师宜官后汉不知何许人、何官。
能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
耿球碑是宜官书,甚自矜重。
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削书而退。
安定梁鹄后汉人,官至选部尚书
师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鹄书悬帐中。
宫殿题署,多是手也。
陈留邯郸淳,为临淄文学
次仲法,名在后。
毛弘弟子。
秘书八分,皆传法义,有左子邑,与淳小异,亦有名。
京兆杜度,为魏齐相。
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后汉济北相。
亦善草书,平苻坚得摹崔瑗书,王子敬云:「极似张伯英」。
子实,官至尚书,亦能草书。
弘农张芝,高尚不仕。
善草书,精劲绝伦。
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书云,匆匆不暇草书。
人谓为草圣。
弟昶,汉黄门侍郎,亦能草。
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诩、梁宣、田彦和司徒韦诞,皆伯英弟子,并书草,书最优。
字仲将京兆人
善楷书汉魏宫馆宝器,皆是手写。
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未题,以笼盛,辘轳长䊺引之,使就榜书之。
去地上二十五丈,甚危惧,乃掷其笔以下焚之。
仍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
官至鸿胪少卿
少季,亦有能称。
罗晖赵袭,不详何许人,与伯英同时,见称西州,而矜许自与,众颇惑之。
伯英与朱宽书自叙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
赵台张超,亦善草,不及崔张。
齐王攸,善草行书。
太山羊忱,徐州刺史
羊固临海太守
并善行书。
江夏李式侍中,善写隶草。
弟定,子公府,能名同
中书李充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琅邪王廙晋平将军荆州刺史
能章楷,谨传钟法。
丞相王导,善稿行(廙从兄也)
王恬,晋中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书(导第一子也。)
王洽,晋中书令领军将军
众书通善,尤能隶行。
从兄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恬弟也。)」。
王珉,晋中书令,善隶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晋中将军会稽内史
博精群法,特善草隶。
羊欣云:「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献之,晋中书令
善隶稿,骨势不若父,而媚趣过之羲之第七子也。)
儿玄之、徽之,兄子淳之,并善草行。
王允之,晋卫军将军、会稽内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司徒左长史,能草隶。
子修琅邪王文学,善隶行,与羲之善,故殆穷其妙。
早亡,未尽其美。
子敬每省修书云:「咄咄逼人」。
王绥冠军将军会稽内史,善隶行。
高平却郤愔,司空会稽内史,善章草,亦能隶。
郤超,晋中书郎,亦善草(愔子也。)
颍川庾亮太尉,善草行。
庾翼,晋荆州刺史,善隶行,时与羲之齐名弟也。)
陈郡谢安太傅,善隶行。
高阳许靖民,镇军参军
善隶草,羲之高足。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
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
飞白本是宫殿题,八分之轻者,全用楷法。
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著鸟巾。
时人号为张鸟巾,此人特善飞白,能书者无不好之(自秦至晋凡六十九人。《法书要录》。案:本注六十九人,今此启仅五十七人,当有误。)
评书 南梁 · 袁昂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八
从汉末至梁,有卅四人。
王僧虔书,犹如扬州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气。
王子敬书,如河朔少年皆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羊欣书,似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阮研书,如贵胄失品次,不复排突英贤,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
殷均书,如高丽人抗浪,乃不有意气,而姿颜自足精味。
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尚风轨,然不□寒乞,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
拖书,如新亭伧父,一往似杨州人共语,语便态出。
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
曹喜书,如经纶道士,言不可强。
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程旷平书,如鸿鹄弄翅,颉颃布置,初云之见白日。
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
李镇东书,如芙蓉之出水,文彩如镂金。
桓玄书,如快马入阵,随人屈曲,岂须文谱。
范怀均(庆历草作约。)真书有分,草书无功,故知简牍非易。
皇象书如韵音绕梁,孤飞独舞。
孔琳之书,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
李岩(一作严。)之书,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
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云阳狱,增减篆体,志其名,名其书自(大观帖作目。)隶也,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及隶篆等,少异李斯,见重一时耶。
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单枝。
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
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梁鹄书如龙威虎震,剑拔弩张。
张伯英书,如武帝爱道,凭虚欲仙。
卫恒书,如插花舞女,援镜舂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耶(《淳化阁帖》五。)
求撰集古今文字表 北魏 · 江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五
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
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
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盖是史颉之遗法也。
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
隶书者,始皇使下杜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徒隶,即谓之隶书
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
吏民上书,省字不正,辄举劾焉。
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书形,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独张敝从之受。
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及亡新居摄,自以应运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
三曰篆书,云小篆也;
四曰佐书,秦隶书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所以幡信也。
中书者,鲁恭王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
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
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
汝南许慎古文学之师也。
嗟时人之好奇,叹儒俗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
左中郎将陈留蔡邕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书也。
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
陈留邯郸淳亦与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以书教诸皇子
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
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
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
故传曰:以众非,非行正。
信哉得之于斯情矣。
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儿为《需儿》,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
凡所关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
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述而不作」。
《书》曰:「子欲观古人之象」。
皆言遵修旧史,而不敢穿凿也。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
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
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
暨臣闇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
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沾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
既竭愚短,欲罢不能。
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
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
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
所须之书,乞垂敕给;
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
书生五人,专令抄写。
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证议疑隐,庶无纰缪。
所撰名目,伏听明旨(《魏书·江式传》,又见《北史》三十四。)
东宫古迹启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六
施宜八分之巧,元常三体之妙,史籀李斯之篆,梁鸿曹喜之书,莫不总萃桂宫,盈满甲馆
窃以鸾惊之势,既闻之于索靖
鹰跱之巧,又显之于蔡邕
是以游雾重云,传敬礼之法;
鸟颉鲁颃,表扬泉之赋。
颇好六文,多惭三礼;
尚方大篆,既其牢落。
柱下方书,何曾仿佛。
空慕河间之聚书,竟微东平之献表。
齐攸、尺牍,顾已缺然;
北海楷、隶,终成难拟(《艺文类聚》七十四)
徐氏法书记 唐 · 武平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
易称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伏羲氏观象于天。
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始作八卦。
轩辕氏之王也。
使苍颉象鸟兽之迹。
以为文字。
故铭于钟鼎。
列于竹帛。
至周宣王太史史籀者。
作大篆十五篇。
秦始皇之并天下也。
丞相李斯一文字之制。
苍颉篇。
其后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
颇有省改。
谓小篆也。
周曰六书。
秦称八体。
或云隶书者。
始皇使下邽程邈所作。
汉因行之。
扶风曹喜善篆隶。
时人师之。
光和后。
左中郎陈留蔡邕
于篆隶博究其妙。
灵帝好书术杂艺。
置鸿都以招纳之。
则有师宜官梁鹄之徒预焉。
遇汉末。
鹄奔刘表
魏武破荆获
雅好其书。
恒悬帐下以玩之。
弟子毛宏教于秘书
今八分楷法是也。
安平崔瑗父子作草势。
宏农张芝转加其巧。
王逸少所言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韦仲将所谓草圣。
黄门郎昶亚焉。
魏太和中
韦诞武都太守以善书至侍郎
宫观宝器。
之迹。
尝登淩云台题榜。
下而白首。
太尉钟繇
一时之妙。
冠于前。
垂于后。
子会。
太保卫瓘父子。
吴人皇象
晋征西司马索靖
中书郎李克卫夫人
并得钟张之楷。
擅价当时。
中兴后。
王丞相茂宏父子。
庾征西稚恭兄弟。
咸著盛名于江西
其穷神极变。
龙翔天逸。
今古独立者。
见乎会稽内史右将军琅琊王羲之
羲之子献之亦传其妙。
而不之逮也。
先贤所评子敬之比逸少
士季之比元常
言去之远矣。
故二王之迹。
历代宝之。
宋文齐高
洎梁武父子湘东邵陵
咸以为师楷。
梁大同中
武帝周兴嗣撰千字文。
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
以赐八王。
右军之书。
咸归梁室。
侯景乱。
兵火之后。
多从湮阙。
西台诸宫。
尚积馀宝。
元帝之死。
一皆自焚。
可为悲也。
周至隋。
初并天下。
大业之始。
后主颇求其书。
往往有献者。
及隋之季。
王师入秦。
又于洛阳擒二伪主。
两京秘阁之宝。
扬都扈从之书。
皆为吾有。
太宗右军之书。
特留睿赏。
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
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
兰亭乐毅
尤闻宝重。
常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
赐梁公房玄龄巳下八人。
普彻窃拓以出。
故在外传之。
太宗晏驾。
本入元宫。
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真拓乐毅论及杂帖数本。
长孙无忌等六人。
在外方有。
洎大圣天后御极也。
尤为宝啬。
平一龆龀之岁。
见育宫中。
切睹先后阅书法数轴。
将拓以赐藩邸。
时见宫人出六十馀函。
于亿岁殿曝之。
多装以镂牙轴紫罗褾。
云是太宗时装。
中有故青绫褾玳瑁轴者。
云梁朝旧迹。
标首各题篇目行字等数。
草书多于其侧帖真字楷书
每函可二十馀卷。
别有一小函。
可十有馀卷。
所记忆者。
是扇书乐毅告誓黄庭。
当时私访所主女学。
问其函尽出以否。
答曰尚有。
未知几许。
中宗神龙中
贵戚宠甚。
宫禁不严。
御府之珍。
多归私宅。
先尽金璧。
次及法书。
嫔主之家。
因此而出。
或有报安乐公主者。
主于内出二十馀函。
驸马武延秀
久践虏庭无功。
于此徒闻二王之迹。
强学宝重。
乃呼薛稷郑愔平一评善恶。
诸人随事答为上者。
登时去牙轴紫褾。
只以漆轴黄麻纸标。
题云特健药。
云是虏语。
其书合作者。
时有太宗御笔于后题之。
叹其雄逸。
太平公主闻之。
遽于内取数函及乐毅等小函以归。
延秀之死。
侧闻睿宗薛稷择而进之。
薛窃留佳者十馀轴。
薛之败也。
为簿录官所盗。
平一郴州日。
与太平子薛崇裔堂兄子崇允连官。
说太平之败。
崇裔怀乐毅等七轴。
请崇允托其叔驸马璥贻歧王。
以求免戾。
此书因归邸第。
崇裔弟崇简娶梁宣王女。
主家王室之书。
亦为其所有。
后获罪谪五溪
书归御府
朝士王公亦往往观之。
夫龟文以来。
鸟迹之后。
六书八体。
时咸宝之。
而代易百王。
年移千叶。
旧文残阙。
遗篇湮散。
非穷微极精。
博雅好古。
孰能辨以问之。
学以聚之。
豫州刺史东海徐公峤之
怀才蕴艺。
依仁践礼。
自许笔精。
人称草圣
九邱七略。
五车百氏。
未遇仲尼之贤。
犹繁茂先之室。
至于魏陵逸策。
鲁室前书。
字辨阳循。
疑招束皙
师宜削去之版。
逸少为题之扇。
莫不烟霏露凝。
鸟歧鱼跃。
填䌽筐。
溢雕厨。
贻之后昆。
永为家宝。
季子浩。
并有羲献之妙。
待诏金门
家多法书。
见托斯文。
题其篇目行字。
列之如后。
詹事张庭圭之家。
抑其次也。
六体书论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臣闻形见曰象。
书者法象也。
心不能妙探于物。
墨不能曲尽于心。
虑以图之。
势以生之。
气以和之。
神以肃之。
合而裁成。
随变所适。
法本无体。
贵乎会通。
观彼遗踪。
悉其微旨。
虽寂寥千载。
若面奉徽音。
其趣之幽深。
情之比兴。
可以默识。
不可言宣。
亦犹冥密。
鬼神有矣。
不可见而以知。
启其元关。
会其至理。
即与大道不殊。
夫经是圣文。
尚传而不秘。
书是妙迹。
乃秘而不传。
存殁光荣。
难以过此。
诚不朽之盛事。
大篆者。
史籀造也。
广乎古文。
法于乌迹。
若鸾凤奋翼。
虬龙掉尾。
或花𦹛相承。
或柯叶敷畅。
劲直如矢。
宛曲若弓。
铦利精微。
同乎神化。
史籀是其祖。
李斯蔡邕为其嗣。
小篆者。
李斯造也。
或镂纤屈盘。
或悬针状貌。
鳞羽参差而互进。
圭璧错落以争明。
其势飞腾。
其形端严。
李斯是祖。
曹喜蔡邕为嗣。
八分者。
王次仲造也。
点画发动。
体骨雄异。
作威投戟。
腾气扬波。
贵逸尚奇。
探灵索妙。
可谓蔡邕为祖。
张昶皇象为子。
钟繇索靖为孙。
隶书者。
程邈造也。
字皆真正。
曰真书。
大率真书如立。
行书如行。
草书如走。
其于学趣。
盖有殊焉。
夫学草行。
分不一二。
天下老幼。
悉习真书。
而罕能至。
其最难也。
钟繇法于大篆。
措思神妙。
得其古风。
亦有不足。
伤于疏瘦。
王羲之钟繇
锋芒峻势。
多所不及。
于增损则骨肉相称。
润色则婉态妍华。
是乃过也。
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
往往直笔而已。
锋芒者。
若犀象之有牙角。
婉态者。
若蛟龙之恣盘游。
夫物负阴而抱阳。
书亦外柔而内刚。
缓则乍纤。
急则若灭。
修短相异。
岩谷相倾。
险不至崩。
跌不至失。
此其大略也。
可谓元常为兄。
逸少为弟。
子敬为息。
行书者。
刘德升造也。
不真不草。
是曰行书。
晨鸡踉蹡而将飞。
暮鸦联翩而欲下。
贵其家承蹑不绝。
气候通流。
逸少则动合规仪。
调谐金石。
天姿神纵。
无以寄辞。
子敬不能纯一。
行草杂糅。
便者则为。
神会之间。
其锋不可当也。
宏逸遒健。
过于家尊。
可谓子敬为孟。
逸少为仲。
元常为季。
草书者。
张芝造也。
草乃文字之末。
伯英创意。
庶乎文字之先。
其功邻乎篆籀。
探于万象。
取其元精。
至于形似。
最为近也。
字势生动。
宛若天然。
实得造化之姿。
神变无极。
然草法贵在简易。
而此公伤于太简也。
逸少虽损益合宜。
其于风骨精熟。
去之尚远。
伯英是其祖。
逸少是其父。
子敬是其子。
若乃无所不通。
独质天巧。
耀今抗古。
百代流行。
逸少居最。
所以然者。
古质今文。
世贱质而贵文。
文则易俗。
合于情深。
识者必考之古。
乃先其质而后其文。
质者如经。
文者如纬。
若钟张为枝干。
二王为华叶。
美则美矣。
如彼桃李。
戛兮铿兮。
合乎宫徵。
磊落昆山之石。
嵯峨碧海之波。
奔则激电飞空。
顿则悬流注壑。
虽贯珠之一一。
亦行雁之联联。
求之于希微。
见之于无物。
或俨兮其容。
或敦兮若朴。
或焕兮若冰之将释。
然后为得矣。
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钟。
学草者不可不兼张。
此皆书之骨也。
如不参二字之法。
欲求于妙。
不亦难乎。
若有能越诸家之法度。
草隶之规模。
独照灵襟。
超然物表。
学乎造化。
创开规矩。
不然。
不可不兼于钟张也。
盖无独断之明。
则可询于众议。
舍短从长。
固鲜有败。
书亦探诸家之美。
况不遵其祖先乎。
臣数对龙颜。
承圣旨修书。
拟教皇子小学
亦在幼年。
又承诸王学书。
不习古本。
今不遇古。
理在不疑。
如学文章。
只读今人篇什。
不涉经籍。
岂成伟器。
又如不知东都。
惟须指示洛阳之道。
日行远近。
随其筋力。
若令蹇者引去。
自然不越其前。
亦犹跼骥子于枥中。
闭鸳雏于笼下。
而望其辽远。
实谓难乎。
若使其出笼去枥。
刷劲翮。
整兰筋。
垂长风。
蹑修路。
可以摩霄逐日。
岂惟千里万里哉。
如人面不同。
性分各异。
书道虽一。
各有所便。
顺其情则业成。
达其衷则功弃。
岂得成大名者哉。
夫得射法者。
箭则中物而深入。
为势有馀矣。
不得法者。
箭乃掉而近。
物且不中。
入固不深。
为势已尽矣。
然执笔亦有法。
若执笔浅而坚。
掣打劲利。
掣三寸而一寸着纸。
势有馀矣。
若执笔深而束。
牵三寸而一寸着纸。
势已尽矣。
其故何也。
笔在指端则掌虚。
运动适意。
腾跃顿挫。
生气在焉。
笔居半则掌实。
如枢不转。
制岂自由。
转能旋回。
乃成棱角。
笔既死矣。
宁望字之生动。
献之年甫五岁。
羲之奇其把笔。
乃潜自后掣之不脱。
幼得其法。
此盖生而知之。
是故学必有成则无体。
欲探其奥。
先识其门。
有知其门。
不知其奥。
未有不得其法。
而得其能。
夫好事之人。
广求名书
以教其子。
察其所入。
便遣习之。
亦如商人。
以停百货。
色目既众。
必有善于人者。
所贵多本。
本立道生。
贫者咨嗟。
必不能遂。
伏惟陛下有万国之富。
而同庶人之贫。
天府妙书。
宝惜何用。
若恐损污真迹。
拓本亦可师模。
寸有所长。
自古大有佳手。
各禀异气。
亦可参详。
伏愿每季之间一两度。
悉召诸王
遍示古迹。
商榷诸家工拙。
必大间悟心灵。
习其所便。
从此豹变。
冰寒于水。
昔有诚信。
况复天人神纵者哉。
岂可许钟张二王。
独高于往日也。
且一食之美。
惟饱其日。
傥一观而悟。
则润于终身。
夫主人示书。
谓之设宝。
纵一听钧天之乐。
睹明月之珠。
竟何益于人也。
若顺其性。
得其法。
则何攻不克。
何业不成。
侍书之人。
惟宜指陈妙理。
亦如侍讲
敷演圣旨。
当今大化滂流。
四表无事。
士无弃置。
官尽材能。
臣及弟怀瑰。
叨同供奉。
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
臣书真行草
合成六体。
自书契之作。
三千馀年。
子孙支分。
优劣悬隔。
今考其神妙。
舍彼繁芜。
当道要书。
用此六体。
当道要字。
行此千文。
比而睹之。
见其始末。
探贤哲之深旨。
知变化之所由。
臣敢罄庸愚。
谨献书论。
法书论 唐 · 蔡希综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余家历世皆传儒素。
尤尚书法。
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
有篆籀八体之妙。
六世祖陈侍中景历。
五世伯祖蜀王记室君知。
咸能楷隶。
俱为时所重。
从叔父右卫府兵曹参军有邻
继于八体之迹。
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
第七兄洛阳希寂。
并深工草隶。
颇为当代所称也。
周宣王史籀作大篆。
秦始皇程邈改为隶书。
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
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
其后继迹者。
伯喈得之极。
元常或其亚。
草圣始自楚屈原
章草兴于汉宣帝
楷法则曹喜师宜官梁鹄皇象罗景邯郸淳胡昭杜度
草法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昶索靖卫瓘卫恒羲献。
宋齐之间。
王僧虔羊欣李镇萧子云萧思话陶隐居永禅师
唐房乔杜如晦杨师道裴行俭高士廉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褚遂良薛稷
其次有琅琊王绍宗颍川钟绍京范阳张庭圭。
亦深有意焉。
父兄子弟相继其能者。
东汉崔瑗
宏农张芝与弟
河东卫瓘子恒
颍川钟繇及子会。
琅琊王羲之及子献之。
西河宋令文及子之逊。
东海徐峤之及子浩。
兰陵萧诚及弟谅。
如是数公等。
并遭盛明之世。
得从容于笔砚。
始其学也。
则师资一同。
及尔成功。
乃菁华各擅。
亦犹绿叶红花。
长松翠柏
虽占雨露。
孕育于阴阳。
而盘错森梢。
䒠茸艳逸。
各入门自媚。
讵闻相下。
咸自我而作古。
或因奇而立
若盛传于代。
以为贻家之宝。
则八体之极。
是归乎钟蔡。
草隶之雄。
是归乎张王。
此四贤者。
自数百载来。
未之逮也。
杨允铭小篆歌 元末明初 · 乌斯道
史籀大篆李斯变,变为小篆今独传。
绎山秦望石皆裂,馀者散失如飘烟。
诅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
李斯无乃踵其武,体同画异难后先。
后传八体亦有篆,雕虫何由得传远。
汉武书师蜕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脔。
徐铉承之非不佳,形质仅堪称■匾。
同时作者岂无人,欲得美名何偃蹇。
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
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
四明文运代不泯,学字亦有前贤风。
三代鼎彝俱在目,杨生晚出参其中。
杨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笔锋归正直。
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迹。
人心正喜趋末流,谁将旷古渊源求。
倘使淳风追前代,杨生亦足裨皇猷。
跋为王圣予作字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山谷全书·正集》卷二六
老夫病眼眚,不能多作楷,而圣予求予正书,与儿子作笔法。
试书此,初不能成楷,目前已有墨花飞坠矣。
然学书之法乃不然,但观古人行笔意耳。
右军初学卫夫人小楷,不能造微入妙,其后见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于是楷法妙天下。
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
论十体书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古文。黄帝苍颉所造。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观察众象。而为古文。
暨嬴氏之代。法务径促。
隶书是兴。古文殆绝。
汉鲁恭王孔子旧宅。得尚书论语孝经。
皆科斗文字是也。又河内女子坏老君屋。
得古文二篇。乃书之秦誓顾命也。
或绝尘之客。高蹈远游。
深岩邃谷。丹经秘诀。
往往遇之。今之所传。
是其遗文也。大篆。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造。始变古文。
著大篆十五篇。秦焚诗书。
惟易与此篇得全。遇王莽之乱。
此篇亡失。建武中曾获九篇。
章帝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
十有二三。暨晋世此篇都废。
今略传字体而已。八分。
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以古书字形少波势。
乃作八分楷法。始有楷法也。
其后师宜官蔡邕梁鹄善之。故蔡邕劝学篇云。
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小篆。
秦丞相李斯所造。妙于篆法。
乃删改史籀大篆而为小篆。其铭题钟鼎及作符玺。
至今用焉。为楷隶之祖。
乃不易之轨也。书曰。
作谟作则。其之谓也。
今相承或谓之玉筋篆。飞白。
汉灵帝饰理鸿都门。时陈留蔡邕所撰圣皇篇待诏门下。
见役工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
归而为飞白书。汉末魏初。
并以题署宫阁。后有张敬礼者。
隐居好学。独师法。
备极其妙。倒薤篆。
仙人务光辞汤之禅。隐于清泠之陂。
植薤而食。清风时至。
见叶交偃。象为此书。
以写太上紫经三卷。光遂远游。
时有得此者。因传焉。
散隶。黄门郎卫巨山所作。
祖觊父瓘。皆虫篆草隶著名。
巨山幼得其法。又创造散隶体。
及著四体书势。古今并皆法之。
悬针。后汉章帝建初中秘书郎曹喜所造。
工篆隶著名。尤善垂露之法。
后代行之。用此以书题五经篇目。
鸟书。周史官史佚所撰。
粤在文代。用雀集户。
降及武朝。丹鸟流室。
今鸟书之法。是写二祥者也。
用此以书题幡者。取其飞腾轻疾耳。
一说鸿燕有去来之信。故象之也。
垂露。汉曹喜所造。
以工篆闻于京师章帝见而善之。
又作垂露法。字如悬针而势不纤。
阿那若浓露之垂。蔡邕劝学篇云。
扶风曹喜建初称善是也。
唐龙图谢转大龙并州 北宋 · 强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五、《祠部集》卷二七
伏审并门印绶,延阁图书,双拜恩华,一均庆抃。
伏惟某官性馀忠谅,学有本元。
危言朝犯于雷霆,高谊夕摩于星斗。
不计身谋之进退,自全国体之重轻。
流离江海之城,转给舟车之运。
换麟符于戎阃,遽趣诤臣之归;
乌府之宪纲,方开真主之听。
会东藩之择帅,倚远略以劳贤,往提万兵,坐制二敌。
曹喜细侯之至,夹道拜迎;
王命嘉申伯之功,匪朝褒赏。
愧寸诚之未布,尺牍之光贻,感忭所丛,名言非悉。
笔法歌一九七八年四月义乌幽中作) 当代 · 金鉴才
笔法原来无奥秘,得心应手自然宜。
前修喜作玄妙论,后世纷纷失津蹊。
蔡邕神授(法书要录。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固虚设,钟繇发墓(《志林》:钟繇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死。盗发其墓。遂得之。)诚可疑。
大约初学事绳墨,追随欲与古人齐。
学成之后求通会,得鱼忘筌何能嗤。
书法通难贵在变,厚古薄今非识时。
欲我师古已妄极,不知古人师何师。
子敬垩帚长飞白(论书表曰。子敬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作书与亲友云。子敬飞白大有意。)羲之涉北轻茂漪王羲之题笔阵图后。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更从唐宋窥魏晋,钟王何得独珍稀。
长史观罢剑器舞,变化笔法出神奇李肇国史补。张旭草书得笔法。言。始吾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颜公祭侄传文稿,慷慨忿激见哀思。
景度题壁(旧五代史。杨凝式字景度。既久居。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辄留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妙迹绝,四幅遗帖各有姿。
苏黄米蔡肯相类,雄伟峻拔各参差。
元后书家多泥古,剥珉出璞非可期。
其间或以画法入,地怪天惊徒容仪。
或谓明清乱古法,此论迂腐若梦痴。
笔法随时相变出,各从造化参真谛。
时移事易遭遇别,性情矩矱度所施。
书外学书源流阔,字中求字不可医。
时人若解此中妙,大道如天各骋驰(身在幽中。一时作激烈语。非关本意。)
按:【卢青山评曰】议论纵横。气亦雄武。韩苏之法也。观其出语。有矫首古人姿。自书言。夫子固自道矣。曰非关本意。然仅自诗言。则此卓荦之态。甚为可喜。
论十八体书乾德五年 宋 · 释梦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篆书十八体系书惠休五古一首,连款共一百八十字,每五字为一体,每体各以隶书纪其名并其缘起,具录于左。
沙门惠休(古文)古文者,黄帝苍颉之所作。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篆,采众美合而为字,故曰古文。
《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武帝时鲁恭王孔子宅壁,得古文《尚书》,自后随世变易,已成数体矣(隶书)
西北秋风至(大篆)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之所作。
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
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
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
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
凡九千字。
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隶书)
楚客心悠哉(籀文)籀文者,亦史籀之所作,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
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周宣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少人攻学(隶书)
日暮碧云合(回鸾篆)回鸾篆者,史佚之所作。
粤在文代,赤雀集庭;
降及武朝,丹乌流室。
今之此法,显写二祥,其草木鸟兽、山川虫鱼、飞走动隐,而成其字。
自后年世湮谢,圣哲沦往,唯史氏研精,功争造化矣(隶书)
佳人殊未来(柳叶篆)柳叶篆者,卫瓘之所作。
卫氏三世攻书,善乎数体,温故求新,又为此法。
其迹类薤叶而不直,笔势明劲,莫能传学。
卫氏与索靖并师张芝索靖张芝之肉,卫瓘张芝之筋,故号「一台二妙(隶书)」。
露彩方泛艳(垂云篆)垂云篆者,卫恒之所作。
轩辕之代,庆云常现,其体郁郁纷纷,为书纪职,文字之兴,取诸为象。
《书品》云:卫恒书如摇华美女,舞笑镜台,笔动若飞,字张如云,莫能传学。
卫氏即垂云之祖(隶书)
月华始徘徊(雕虫篆)雕虫篆者,鲁秋胡妻之所作。
秋胡随牒远仕,荏苒三年,鸣垤有怀,春居多思,桑时间玩,集为此书。
亦云战笔书。
其体遒健,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
其为状则玄鸟优游,落花散漫矣(隶书)
宝书为君掩(小篆)小篆者,秦相李斯之所作。
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其名题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等,即李斯之小篆也(隶书)
瑶瑟讵肯开(填篆)填篆者,周之媒氏以仲春之月判会男女,则以此书表信往来。
魏明帝使京兆韦仲将点定芳林苑中楼观,王廙、王隐皆云字间满密,故云填篆,亦曰方填书
至今图书印记,并用此书(隶书)
相思巫山(飞白书)飞白书者,后汉蔡邕之所作。
汉灵帝嘉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
篇成,诣鸿都门进。
时方修饰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书。
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阙。
其体有二,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
萧子云《飞白论》云:「王次仲飞而不白,蔡伯喈白而不飞」。
隶书/怅望阳台(芝英篆)芝英篆者,汉陈遵之所作。
陈氏每书,一坐皆惊,时人谓之「陈惊坐」。
昔六国各以异体之书潜为符信,则芝英兴焉。
秦焚丘典,其文煨灭。
在汉中叶,武帝临朝,爰有灵三本植于殿前,既歌《芝房》之曲,又述芝英之书焉。
陈氏即芝英之祖(隶书)
膏炉绝沈燎(剪刀篆)剪刀篆者,韦诞之所作,亦曰金错书。
本古之钱名。
周之泉府,厥迹不存,降兹以还,其文可睹,若汉之铢两,新之刀布,今具存焉。
其为体状若丽匣盘龙,新台舞凤。
史游深造其极焉(隶书)
绮席生浮埃薤叶篆)薤叶篆者,仙人务光之所作。
务光辞汤之禅,去往清泠之陂,植薤而食。
轻风时至,见其精叶交偃,则而为书,以写《紫真经》三卷,见行于世。
其为状也若抢风,远望寒云片飞,世绝人学矣(隶书)
桂水目千里(龙爪篆)龙爪篆者,右将军王羲之所作。
羲之曾游天台,还至会稽,值风月清照,夕止桐亭,毫咏之末,题柱作一「飞」字,有龙爪之形焉。
因之遂称龙爪书。
其势若龙威虎振,拔剑张弩(隶书)
因之平生怀(科斗篆)科斗篆者,其流出于《古文尚书序》,费氏注云:书有二十法,科斗书是其一也。
以其小尾伏头,似虾蟆子,故谓之科斗。
鲁恭王孔子宅以广宫室,得科斗《尚书》及《礼记》、《论语》凡数十篇,皆科斗文字(隶书)
乾德五年(璎珞篆)璎珞篆者,后汉刘德升之所作也。
因夜观星宿而为此法。
特乃存古之梗概,变隶之规踪,体类科斗而不直,势同回鸾而宏逸,天假其法,非学之功。
虽诸家之法悉殊,而此书最为首出。
后汉儒生,竞皆攻学(隶书)
长安宣义(悬针篆)悬针篆者,汉章帝郎中扶风曹喜之所作也,用题五经篇目。
纤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也,故曰悬针。
《河洛遗诰》云:「悬针之书,亦出曹喜
小篆为质,垂露为纪。
题署五经,印其三史。
以为楷则,传芳千祀」。
悬针即曹君为主(隶书)
大师梦英(垂露篆)垂露篆者,汉章帝郎中扶风曹喜之所作,以书章表奏事。
谓其点缀如轻露之垂条,累垂欲落之象,故云垂露。
汉章帝尝重此书,悬之帐内,谓言:「曹喜之书如金盘泻珠,风篁杂雨,八法玄妙,一字千金」。
按:隶书 《金石续编》卷一三。又见《墨池编》卷一。